斗破小说网

第九十二章 安邦之道,千秋之利(2 / 2)

【权倾弃妇】4个月前 作者: 小怜伶

澹台真身边的太监上前一步,“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在凌岚对面文官列走出一人,只见他神情略微孤傲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对澹台真一拜道,“臣有本启奏。”

此人中气十足,朗声道,“今边境战事已止,我单丹一大隐患已除,但,国中的粮食短缺之忧尚存,民弃之家园,背井离乡,乞讨过活,甚少者更是落草为寇,扰乱一方治安,实已成一患。”

这不是在她封王之日上,不与百官同流的那个人吗?依身靠后,轻声问身后之人,道,“那人是谁?”

郑天雷也小声回道,“此人乃右相,刘誊。”

右相?那就是那曾做她监军的林老头同是为相了,说到那林老头,话说从那战场上回来以后,已经躺在床上三天翻不动身了,今日也告假了,不能上朝。

澹台真一挑眉,沉声说道,“哦?有这等事?众位爱卿,有何高见?”

一着孔雀红袍的官员也出列道,“臣以为,此些刁民该暂时统一圈囚起来,禁止灾民再四处流动,待一一查明他们的籍贯,再全数遣返回乡。”

“臣以为,邓大人所言不妥。”刘誊驳斥道,“臣以为,这只会屡禁不止,治标不治本,实非上策。”

“那刘爱卿有何上策?”

“如今灾民流离失所,弃之家园,实属无奈,朝廷该以奖赏的方式,鼓励灾民回乡重建家园。”

凌岚点点头,这家伙是个能为民为国的好官。

“如何奖赏?”

“臣以为,朝廷可适当补给粮食与农作物的种子,当做是对还乡灾民的鼓励和奖赏,吸引灾民回乡重建家园。”

那邓大人不服气,“谁都难以保证那些刁民在取得那粮食后,不又重新流窜?”

刘誊正气凛然说道:“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有个家有口饱饭吃,谁又愿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遭人唾弃呢?”

一掌声蓦然响起,众人皆循声望去,凌岚起身鼓之,唇角一上挑,轻笑道:“刘相说的在理呀,正因是民饥民穷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干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越是惩治,越是适得其反。故而,想让灾民安居于家园,必定先饱其腹,安其心于家,农则田垦,才属有效之策。”

澹台真甚是意外的看着她,没想到她除了善于领兵打仗外,连这安邦之道也是通晓的,实属是治国之栋梁也,“可如今朝中粮食也已是不多,已无多余粮食实施此等举措了。”

“皇上,现今虽是那大灾断粮之年,但,国中那些地主与商贾们,哪个不是囤积有丰裕的米粮,个个都是富得流油,也该是他们为国做贡献的时候了。”

“紫虞王的意思是借用民间之粮?”

“不是借,朝廷可颁布法令,但凡能提供给灾民安顿之粮的地主商贾们,朝廷可酌情适当减免一定的赋税,或者建其功名录祠堂,供后世子孙瞻仰。”

“好。”澹台真一拍桌子,“此法甚是妥当,既能安顿灾民,又能减轻朝廷的负担,好呀。”

“臣也以为,紫虞王之法甚好。”刘誊也是表示同意,在望向凌岚的眼光中多了份赞赏。

其他臣子也一一附和称好,“着,户部尽快定一详尽可行之策。”

“臣等领旨。”

“启禀皇上,臣还有一虑。”

“紫虞王请讲。”澹台真没想到她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不俗的见解,对她将要说的话,甚是期待。

“臣以为,粮食乃国之根本,粮多则国富,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傲视于外邦,不敢欺凌之。但如今我单丹农垦民勤,可何故一场旱灾,就能将我单丹推向那危机之颠呢?就因为我单丹存粮不足,此般大旱灾虽不是年年有,但每年局部都会时有生,可据臣的观测,而在我单丹汝河之边,对汝河水患治理有效的郡县,却能四季五谷无忧,这又是何故呢?”

“那些郡县良田皆得那汝河之水灌溉,故而没受旱灾所波及。”刘誊说道。

“对,正是如此。那为何我单丹不开凿运河,兴修水利,引那汝河之水,一能便于货运通商,二能治理汝河之水患,三能灌溉良田,防旱灾之患,此一举三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凌岚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皆然肃静,连澹台真都哑然呆望之,此女,不但善于沙场作战,用兵如神,竟还如此的宏图伟略,高瞻远瞩的治国安邦之道,实在是令人惊叹于她的才能。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均重农而轻商,不无道理的。国富则粮多,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故而,不管是哪位帝王都甚是重视农业。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业,禁止了这些,人民无从游荡求存,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这开垦土地,务农务耕,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争可取胜。因而,限制奢侈的工商业与制造业,以利于展农业。从事工商业和制造业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五天,农民却要终年劳动,且不能维系自家的生活,这样会导致大量的人弃农从商,那土地就会荒芜,而国家就贫穷,落后且被欺压。

连在现代的中国领导人**都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见在这粮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凌岚也是甚明此中的道理,故而才随口提出此等举措,可却在若干年后,她的无心之举,造就了一个无比强盛繁荣的帝国,为她今后问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卷魅,妖姬惑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