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仔细观察矿场的矿藏情况和弗赖堡周围的高地之后,以及在回来的路上又仔细考察了津根斯基和格辛斯基矿场之后,制定出了冶金工作计划;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用数学方法讲解化学,并且希望能尽快地收到成效;
——我打算办一个培养教授的工厂。鉴于格麦林教授已去西伯利亚考察,科学院的化学教研室的工作无人主持,我恳求学术委员会诸君派我到这个教研室去,因为我有长时间的准备。
罗蒙诺索夫说到这里时微微有些激动,当他结束自己的汇报时,他发现教授先生们的表情有些异样,都看着舒马赫尔院长。此时舒马赫尔院长看了看教授先生们,仿佛是代替大家似地说道:
“大学生先生,您还有机会去领导一个教研室的工作。教授的称号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到手的。我们将要对您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您暂时先做阿曼教授的助手。”
为罗蒙诺索夫安排的赴德学习汇报会结束了。罗蒙诺索夫被圣彼得堡科学院接受了下来,但是他没有如愿以偿,他被分配给阿曼教授当助手,具体工作是在科学院的矿物陈列室抄写收藏品目录。此外,还要负责《圣彼得堡公报》的翻译任务,完成皇宫的命题颂诗。这些工作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他已经不可能完全从事真正的科研。罗蒙诺索夫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压抑,压得叫人喘不过气来。他构思的事业的蓝图:翻译沃尔夫的《实验物理学》,着手进行有关矿场内部气流的论文,进行电力实验,还有光学定律的研究……建立化学实验室,建立一家工厂……这些何日才能实现?他发现科学院根本没有给予考虑。他被科学院教授们的冷漠搞得心神不宁,他产生了进行新的斗争的*。他坚信*将会有自己的科学。他要完成为此所应完成的一切。
目标已定,罗蒙诺索夫的心情平静下来了,他克服了客观上的种种困难,潜心研究准备着未来的日子。他学会了为实现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他坚信祖国需要科学。
1742年1月8日,这是罗蒙诺索夫的学位论文被学术委员会会议通过后的一个重要日子,他被接受为彼得堡科学院成员,并授予物理学副教授职称。当然,这还不是教授职务,但这已经是个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了。这意味着他在*科学院站住了脚,有了一席之地。这使他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快慰。从此之后,罗蒙诺索夫着手实现他的下一个目标了——请求学术委员会帮助他建立*第一个化学实验室。
九百折不挠
罗蒙诺索夫获得了第一个学术职称,但这只是个物理学副教授的荣誉性称号,客观上则标志了相应的学术水平。他初出茅庐,很想大干一番。在学术委员会宣布他的晋升命令的大会上,他发言说:
“由于我如此热爱我们的科学事业,对于这个称号我想我是当之无愧的。我认为在这门学科里必须进行不是一项,而是很多项实验,并且要在各个领域进行。为此,我坚决请求学术委员会帮我建立我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
他的请求使与会者感到震惊。会议主持人文斯盖姆先生当即给罗蒙诺索夫一瓢冷水。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建议是多余的。再说,也很难办到,要科学院出钱是不可能的。舒马赫尔先生对于这件事,除了完全反对,不会有别的意见。”文斯盖姆望着自己的同事们说。
“我们连烧柴和蜡烛都没有,哪还说得上什么实验室!”有人气愤地随声附和。
罗蒙诺索夫出师不利,他被任命为副教授的愉快心情全消散了。他沮丧地走出会议大厅。他路过走廊时,利赫曼教授追上了他。
“副教授先生,如果您想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您就得去找比科学院更高的当局。为了便于进行工作,不要马上行动,而要一步一步来。至于我,我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您。”利赫曼教授亲切地注视着罗蒙诺索夫。
“我非常感谢您!”罗敦诺索夫紧紧握住利赫曼的手愉快地回答说。此时,一股热流通遍他的全身。他注视着利赫曼投来的温柔的目光,他感到一种亲密的友谊,从这一天起,在科学院,他有了唯一的朋友——利赫曼,他再不会感到孤单了。
罗蒙诺索夫与乔治·威廉·利赫曼的真挚友谊与日俱增。利赫曼是*的物理学家,1741年后任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写了电和热学理论的大量论著。他注重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发现科学真理,验证研究的结论。罗蒙诺索夫和利赫曼一起进行了大气放电现象的研究工作。1753年7月26日利赫曼在家里研究大气放电现象时死去,罗蒙诺索夫获悉利赫曼逝世的噩耗后,当天就写信给科学院名誉院士,政治家伊万·伊万诺维奇·舒瓦洛夫。他在信中赞扬了利赫曼的勇敢无畏,献身科学的精神,并请求发给利赫曼家属抚恤金。这些事足以显示出二人在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过程中结成的伟大友谊。
利赫曼支持罗蒙诺索夫创建*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的构想,帮助他策划实现目的的办法和途径。罗蒙诺索夫关于建立实验室的请求呈送*女皇,他期待着被批准。但是,女皇把这件事显然丢到脑后去了。在科学院里,德国教授派把持大权,*籍教授受到压制和排挤。罗蒙诺索夫向舒马赫尔院长递上了第四次关于建立实验室的申请,但是他遭到了第四次拒绝。这个俄罗斯平民出身的副教授每走一步,他们都企图把他推倒在地。对此利赫曼教授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主意了。
罗蒙诺索夫和以舒马赫尔院长为首的德国籍教授们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在科学院开会时往往争论得不可开交。罗蒙诺索夫一提出什么建议,德国学者就拒绝接受;德国学者一发表科学主张,*人就立即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学者们彼此不和,互相倾轧,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他们把打击的重点对准了罗蒙诺索夫。他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领到薪水,只领到了一些书作为薪水。他只有将领到的书卖掉,才可以获得生活费用。面对困难和压力,罗蒙诺索夫没有退缩,他以自己特有的倔强迎接挑战。他对朋友说:“我非常需要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没有这些任何工作都无法进行。我已经递过四次申请,舒马赫尔四次拒绝了我,但达不到目的,我决不罢休!”他一面多方争取支持,一面像一头愤怒了的狮子,凶猛地对舒马赫尔等人进攻。他痛骂了他们。他大闹科学院。他的言行冒犯了众怒,挨了骂的院士们纷纷申诉。他烦恼,烦透了,竟拒绝在派定的审讯委员会面前回答院士们的申诉。其结果,他被软禁了,在哨兵的监视下,他失去了自由,受到了三项处罚:
——不许他再讲授化学和自然史课程;
——不准许志愿者去听他的课;
——不准拨给他科学院的仪器,取消他使用科学院文献资料的权利。罗蒙诺索夫遭此挫折,他沉默了,无事可做,想做事而不能做,这比什么都令人难以忍受!他向上级递交了一份呈文。他想只要在自己家,条件又允许,他就尽快结束沃尔夫的《物理学》的翻译,以及写作《冶金学》一书。他还要致力于他的著名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还要探讨作诗方法的问题。他要完善实验室的设计和实验的十年规划。有了这些打算,他的精神好起来了。在孤独的岁月里,来看望罗蒙诺索夫的唯一的朋友就是利赫曼教授。利赫曼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正直的东西,他对科学的那种真正的强烈的爱好,大胆的假设,以及善于激发别人的设计才能,所有这一切把罗蒙诺索夫的忧烦驱散得一干二净。利赫曼来看望他,并答应给他弄一些书来,这对于他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了。他对利赫曼教授畅说自己的思想:研究物质的纯化学分析,换一句话说,任何物质都有守恒的性能;掌握预报天气的技能,进行气象观测和记录,为此需要特制自动记录仪来记载高空大气层的变化;进行有关电的研究实验,以便确知饱和雷雨的阴云是否有这种电,而天空的闪电是否和它具有同一个性质。
十退一步进两步
在被监禁的日子里,罗蒙诺索夫依靠朋友们的关怀帮助顽强地支撑着。他继续翻译沃尔夫的《物理学》,他认真地写作《冶金学》一书。他恳求朋友设法弄到牛顿的《物理学》和《通用算术》。他思索着他感兴趣的一切问题。但是,严酷的现实境遇是不会让他逍遥自在的。科学院有权有势的老爷们不给罗蒙诺索夫发薪水。彼得堡的秋天寒气逼人,罗蒙诺索夫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他有时被冻得浑身发抖,饿得眼冒金花。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提起笔来给科学院的掌权人写了一封信:
“鄙人已有年余未曾得到科学院的一文薪金,我因而处于极端困苦之中。现在鄙人身患重病,不仅无钱买药,就连每天起码的生活费用都无着落。”
利赫曼带回来了科学院的复信:“鉴于罗蒙诺索夫无钱使用,准予给他5个卢布。”
他看了这个由舒马赫尔签名的纸条,禁不住冷笑了一下。他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冷酷无情。他很想知道科学院最近发生的事情。利赫曼告诉他,舒马赫尔官复原职了,纳尔托夫又去主持原来的工作,最近发布了有关您的一个命令。他将这份命令递给他:鉴于罗蒙诺索夫副教授所获得的良好教育,兹对他免予惩处,并予以释放。但在宣布其过分无礼的行为的同时,要求他向教授们赔礼道歉;由于他在委员会和学术会议上干出的那些*无耻的勾当,决定将其薪俸扣发一半;罗蒙诺索夫还必须对枢密院办公厅立下保证:“下不违例,如若再犯,甘愿受罚。”
罗蒙诺索夫读完后,倔强地昂着头,呼吸急促,脸涨得通红,眼睛里迸射出愤怒的光。利赫曼悄悄地说:“请想想吧,舍此就没有您的实验室,也不会有教授职称。您如果不承认所犯的过错,您将依然会受到监视。”他碰了一下罗蒙诺索夫的手,微笑着看着他。“认错吧,罗蒙诺索夫先生我受委托转告您,在学术会议上您应该怎么做。您要按照所有的格式写好致歉书,就像教授老爷们要求的那样。”说完,他期待着罗蒙诺索夫的回答。罗蒙诺索夫的大脑急速地分析着眼前的局势,他明白了利赫曼的良苦用意。他眼前呈现出了他梦寐以求的实验室。多少个不眠之夜,一直到微小的细节都仔细考虑过的实验室,如今又有了希望。这时,他挥手一抓,像是一把要抓住实验室的形象,然后,迅速坐到自己的桌旁,抓起笔,铺开纸,一字不改地用非常漂亮的拉丁文写出了“保证书”。
利赫曼教授会心地笑着,他为自己的朋友的执著精神而感动,更为自己的朋友懂得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而庆幸。
1744年1月27日,罗蒙诺索夫在科学院会议上当众宣读了“保证书。”会后,他得到了获释的命令,长时间的家庭监禁解除了。他重新获得了自由。他很快又写了一份关于建立化学实验室的请示,随即递交科学院办公室。尽管这个获释第一天的行动又惹怒了科学院舒马赫尔院长,书面批复:“递交该呈文的罗蒙诺索夫副教授,任何事情也不准许他做。”但是该请示显示了他为*科学事业斗争到底的决心。
罗蒙诺索夫从未在任何困难面前低过头,而且从不忘记他既定的目标。他从抵制继母对学习的干扰,到反抗父亲对他的外出求学的阻挠;从突破出身贫寒的障碍,挤进莫斯科的救主学校,到被破格保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从凭借品学兼优获取留学德国的机会,到战胜在弗赖堡的挫折历尽艰辛返回祖国;从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当杂差,到获取了物理学副教授的职称……他的人生的足迹总是向着一个终极延伸。当他向那些鄙视他的渔民出身的人忏悔和公开认罪的同时,实际上却感到与建立*科学体系,以及在*提倡人民教育的目标,更接近了一步。他没有自己的庇护人,他从大海边走来,一身海腥味,一副破旧的行装标识了他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生活状况,但是他丰富的知识,超凡的智慧,好学不倦的精神给他带来了福音。他相信科学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
也许是苦尽甜来吧。1744年春天取代了寒冬,罗蒙诺索夫的命运出现了转机。这一年的初夏,他的妻子丽兹白特带着女儿凯金卡来到*科学院。夫妻两地分居三年后一朝团圆,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活泼可爱的女儿怯生生地看着从没有见过面的父亲,使罗蒙诺索夫感到对妻子和女儿欠帐太多了。自从回国后,他因为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保障,连给妻子写信的勇气也没有,三年光阴,妻子思念他的心与日俱增,竟通过*驻德大使馆找到了他。他多少有点内疚。丽兹白特理解丈夫的处境,她依然深深地爱他,用她的温柔抚慰他的时而焦燥,时而忧虑的心。
科学院对丽兹白特的到来表示了特别的关照,专门为罗蒙诺索夫安排家室拨了一套住宅。罗蒙诺索夫搬进了分给他的新住宅,他在丽兹白特信赖的目光下,心情好极了。就在这种好心情里,罗蒙诺索夫接到通知:实验室批准了。这个好消息带给他大展宏图的希望。
一年之后,1745年7月1日颁发了谕旨:化学实验室将由女皇陛下办公厅负担建造费用。使他的构想得以变成现实。他亲自监造,督促工程的进度。这座不大的建筑物——长14米,宽10.5米,坐落在科学院的花园里,在他家的旁边。经过了3个年头,实验室峻工,并交付使用了。从这一天开始,罗蒙诺索夫开始留在实验室过夜了。
应当庆贺的第二个胜利是,1745年8月,罗蒙诺索夫被授予化学教授职称,他荣幸地成为科学院院士。从此他以和别人同等权力的院士身份,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了代表会议。他终于牢牢地站稳了脚根,他意识到,他的祖国需要他,世界上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他追求科学的权利。他炽烈地、大公无私地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十一永不满足的人
罗蒙诺索夫的面前总是待解的未知数,他自幼形成的爱刨根问底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现有结论的人。探索物质微粒的强烈愿望主宰着他,他为此而苦苦思索。他执迷于物理学,他沉溺于用实验证实那些困扰着人们的为什么。他认为物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物质的结构,也即是研究围绕着我们的可见的自然界的结构问题;而自然界,或是我们所见的一切物质,都是由被称为“原子”的不可见的微粒组成的。而所有这些原子——自然界的元素,则具有延伸性,非渗透性,此外,还有能量和运动的特性。
他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的质量守恒实验。他用明晰的语言阐释了他的伟大发现:
物质守恒定律与运动守恒定律是不可分离的。一切物质经过各种化学变化都是不变的。如果取少量的银,通过硝酸使其与盐化合,然后再从那个盐里把盐取出来,银的重量依然不变。在我看来,从这一法则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无影无踪地消逝,而且在整个自然界,什么东西也不会消灭,只不过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变动总是这样的:一个物体失去多少,另一个物体就会得到多少。因此,如果哪里损失一些物质,那么另一个地方一定会增添一些物质。你熬多少小时夜,就损失多少小时睡眠。这个普遍的自然法则也可以推广到运动定理上去;由于一个物体总是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别的物体,它自己失去多少力,受它推动的另一个物体就接受多少力。这就是不可动摇的一条宇宙法则。
罗蒙诺索夫的伟大发现震动了整个欧洲。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那些囿于陈旧学说的教授先生们对这个伟大发现极力诋毁,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挠科学真理的光辉。罗蒙诺索夫勇敢地前进,他高举*科学的旗帜,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冶金学、地质学、语言学及诗歌和绘画艺术等众多的领域拓荒,他勇敢地*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领域,凭借他的勤奋和才华创造了*科学的崭新时代。罗蒙诺夫具有下列成就:
——1750年《论热与冷的起因》问世。这部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不断发展的热的分子动力论。
——1751年9月发表《论化学的用途》,文章的全名是“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751年9月6日在帝国科学院公开学术会议上论述化学用途的演讲”。他在该文中全面阐述了自己对化学的任务、化学在工业生产发展中的意义、*发展化学的途径等问题的观点。
——1752年《论玻璃用途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技术和自然科学所持的进步观点。这封散文体的书信采用了诗歌的形式。这是罗蒙诺索夫最感人的诗篇之一。
——1753年末《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论电的作用引起的大气现象》一书。书中载有罗蒙诺索夫收集的实验数据。他在1752年的一份报告书中提到过这类实验:“曾就大气放电现象进行观测,危险殊多。”这些实验证明了天空闪电和电火花的性质完全相同。
——1754年开始写作《俄语语法》一书,次年完成。该书第一版于1757年问世。
——1760年完成《论北极海冰的成因》的论文。这一年4月30日,瑞典科学院选举罗蒙诺索夫为名誉院士。瑞典科学院称赞他“学识宏大博深,功绩卓著,于学术界久负盛名,当前致力于各门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之改进与阐述,治学勤奋,成绩斐然,瑞典皇家科学院得与此稀世奇才合作共事,亲密无间,深感荣幸之至,受益匪浅……”
除上述成就之外,罗蒙诺索夫致力于发展*的科学教育事业。他从1746年首次改用俄语讲课,以利他的学生学会和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这在*的教育史上被称为“大胆创举”。继此之后,他在长期教学生涯中,总是把传授知识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结合起来。他不止一次大声疾呼: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限的。这种认识越是无比深奥,我们越要专心致志地索它。这和无底夜空的深渊有着共同之点。
为了使*的科学事业人才兴旺,后继有人,他提出了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构想,并努力实现这一构想。他说:“我首先考虑的是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不使我们落在其他文明民族的后边,必须指出这样的前进道路。”他多次发表意见,说明很有必要开办一所新的大学,他还草拟出一份教学大纲,破例废除了神学课。他写道:“神学毫无用处,谁也不需要它。”在罗蒙诺索夫的倡导和直接参与下,莫斯科大学建立起来了。1755年莫斯科大学正式开学上课。这所大学采取了比彼得堡大学*得多的办学方式,显示出了诱人的生气。
罗蒙诺索夫对绘画艺术充满兴趣。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威尼斯玻璃工艺品和罗马的镶嵌工艺品。他被光彩夺目的镶嵌工艺品迷住了,简直神出九天之外。从这一时刻起,他醉心于镶嵌画的创作了。他把花园深处的那座小房子辟为画室了。他用玻璃片在画板上镶嵌人物形象和自然背景,创作了组画——《彼得大帝》。为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罗蒙诺索夫进行了2184次试验,研究镶嵌工艺品的结构,最后,他创作出了足以流芳百世的作品——巨幅绘画《波尔塔瓦战役》。由于他在镶嵌工艺方面所建立的功绩,17*年,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授予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名誉院士称号。
十二不朽的人生
1765年4月4日,罗蒙诺索夫与世长辞了,享年54岁。他的逝世使*科学蒙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才华横溢,正值饱学年华,*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正需要他推进,但是他无可奈何地撒手了。在死神面前,他既不感到害怕,也不觉得伤心。实现他自己喜爱的贺拉斯的格言——我为自己建造了一种不朽的标志。
初春4月,冰雪消融,莫斯科大学志哀的旗帜随风飘动。在大礼堂内,罗蒙诺索夫的巨幅遗像悬挂在灵堂正中,挽带低垂、鲜花紧簇。人们举行隆重的仪式,悼念这位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争取科学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已故的大学创立者。这一天,所有登台讲话的人,为了体现罗蒙诺索夫的热切心愿,一律都用死者的母语——俄语。人们用发自内心的朴素语言,赞颂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建树的功勋,缅怀他的伟大的人格。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一生是坚持不懈地为*科学奋斗的一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志向宏远,百折不挠;他性格倔强,不惧权势;他博学多思,心向真理;他热爱人民,心系祖国。他从白海岸边走向莫斯科,开始迈出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从不回头。他面对宗教神学的强大势力,毅然高举科学的火炬前进。他拥护哥白尼的学说,反对教权专横,痛斥神甫的愚昧无知。他不能容忍伪科学的泛滥,针锋相对地驳斥居于统治地位的“燃素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表现了依靠真理的力量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他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实验来验证物质和运动不灭这个普遍的自然规律。他创立了物理化学这门新学科。在地理地质学方面,他认识到地球、地层和矿物质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在天文学和大气电方面,发现了金星外围的大气,并对大气雷电和北极光等自然现象作出了正确解释,还设计了避雷针。他对于科学的贡献不仅是*的,而且是世界的。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领域广泛涉足,但决不浅尝辄止。他在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堪称一流。他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认识论上,反对把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并强调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的重要性。他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优美的颂诗证明了俄罗斯语言的丰富的表现力。他对祖国语言情有独钟,将研究成果写成《俄语语法》一书,对俄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谙熟历史,对绘画艺术也颇有成就。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一生坎坷,他虽然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但是他所受的屈辱和忍受的贫困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贵族阶级对于平民的鄙视,沙皇政府对于科学和教育的吝啬,使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他超负荷地学习和工作,休息和繁重的劳动失衡;体力、脑力的付出和营养、保健失衡;因此,他的健康难以维持太久,以致积劳成疾,骤然早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悲哀。
莫斯科大学的追悼会固然给罗蒙诺索夫的一生打上了不该画上的句号,然而他的英灵却永久地萦回俄罗斯大地。他的科学思想也飞进了时空的无限深邃之中,与日月星辰一样闪烁着不息的光辉。在罗蒙诺索夫的家乡,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彼得堡),至今矗立着罗蒙诺索夫的塑像和纪念碑。*莫斯科大学已被人们称为“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我们——还有全世界热爱科学的人们觉得:罗蒙诺索夫依然活着。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永垂不朽!
罗蒙诺索夫的贡献与成就
一教育贡献
从一个没有文化的渔民之子成长为*第一所大学的创办人——这是*科学家和文豪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事迹。他是睿智的理论家和学者,同时又是“文艺复兴式人物”,其知识之广博简直了无边际。他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年间,他是唯一的一位独树一帜的提倡教育的斗士。他创办了第一所大学。不过,说他本人就是*第一所大学恐怕还更恰当一些。
二化学成就
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热素说,最早提出热只是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罗蒙诺索夫积极探索燃烧奥秘。用实验证明金属在密闭容器内加热,质量不会增加,而放在空气里加热,质量就会增加。这为后来拉瓦锡*燃素说,建立氧化学说,打下良好的基础。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
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这一发现比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早18年。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在应用化学方面,罗蒙诺索夫曾研究过彩色玻璃制造和植物营养等,很有成效。
三物理学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
罗蒙诺索夫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同时,他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即是空气质点对器壁撞击的结果。
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
这些理论为*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质不灭定律、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彩色玻璃制造、植物营养、热动力学说、发现金星存有大气、利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水银凝结现象、创立俄语新诗的基础。
四守恒定律
罗蒙诺索夫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等。他第一个记录了水银的凝结现象。1761年5月26日他在观测金星凌日时第一个发现了金星上存在着大气。罗蒙诺索夫对热的动力学说和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也有相当贡献。罗蒙诺索夫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罗蒙诺索夫所获荣誉
罗蒙诺索夫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等。他第一个记录了水银的凝结现象。1761年5月26日他在观测金星凌日时第一个发现了金星上存在着大气。罗蒙诺索夫对热的动力学说和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也有相当贡献。
罗蒙诺索夫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他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
由于他在*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同胞是一位思想远远走在自己时代前面的人。的确,罗蒙诺索夫的科学发现和著作不仅在*,而且在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他在*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顿在英国、笛卡儿在法国、莱布尼兹在德国和富兰克林在美国的地位。
由于罗蒙诺索夫的学识非常渊博,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把他比作“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
第五章罗蒙诺索夫的主要著作及名言
一著作
《关于冷和热的原因的探讨》
《试论空气的弹力》
《论化学的效用》
《真实物体化学概论》
《论地层》
《数理化学原理》
《占领霍亭》——*新文学史上第一首新体长诗
《俄语修辞学》
《俄语语法》
《波尔塔瓦战役》——美术作品
二名言
没有疑问,哲学与科学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
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
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
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那一个大学生学习愈好,他就愈应受人尊敬,至于他是什么人的儿子,那是不必过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