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意味着“个体的生活不断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他将其分为三重结构(three-fold structure\/tripartite structure):阈限前仪式preliminal rites(或称为分隔仪式rites of separation)、阈限仪式liminal rites(或称为边缘仪式transition rites其实transition是从f文翻译过来的,它应该是marge)和阈限后仪式postliminal rites(或称为聚合仪式rites of incorporation)。
阈限前仪式(分隔仪式):该阶段隐喻“死亡”,即仪式开启者打破以前的实践和惯例后留下的东西。
阈限仪式(边缘仪式):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仪式“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顺序,每个人都知道怎么做和如何做”。第二,一切都必须“在仪式主礼的授权下(under the authority of a master of ceremonires)”进行。这是一个中间过程,这种仪式的破坏性允许仪式开启者相当大地改变自己的身份。此中间阶段(当转变发生)“意味着实际通过了两个阶段之间边界的阈(threshold),‘阈限(liminality)’一词就是用于描述这一段的术语。”
阈限后仪式(聚合仪式):仪式的开启者以新的身份重新融入社会,称为“新的”存在。
在这个结构模式后,范·盖纳普还提出了四类仪式。
一、人们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的过渡。
(以林柏为例,在欢迎仪式中,他从无业者变成了夜渊的员工。)
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之间的过渡。
(以林柏为例,他沿着临郊大道从彤泉路行至银杏路的过程。)
三、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之间的过渡。
(以林柏为例,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四、时间的过渡。(春节、生日。)
范热内普认为入会仪式是最为典型的仪式,可以套在三重结构中。以林柏为例,在第一阶段中要求他抛弃过去的摆烂生活,将无休止的惆怅痛苦终结。在第二阶段中他必须通过“测试”(培训期),以证明他已经为工作做好准备。如果他成功了,在第三阶段中庆祝他的“新生”,真正欢迎他加入夜渊。
人类学的仪式,尤其是边缘仪式,涉及参与者的变化,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地位。第一阶段分隔仪式包括个体分隔的象征行为,从一个早期的固定点开始。他们的状态变成阈限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开启者生活在正常环境之外,并通过一系列经常涉及痛苦行为的仪式质疑自我和现有的社会秩序。开启者开始感到身份缺失(nameless)、时空错位、(个体)社会性的结构紊乱。
【作者注:nameless一词我不知道如何翻译比较合适,但是以我个人而言,这就是一种失去了身份感、姓名被剥夺、不认可自我的那种感觉。就如同序中引用的那句歌词:Nonentity, I've lost all sense of my identity.】
如此说来,阈限阶段不仅是“破坏性的”,亦是“建设性的”。意味着阈限阶段的经验形成将使开启者做好准备,在重新融入社会的仪式中公开占领新的社会角色或地位。
范热内普提出的三重结构和四类仪式令林柏着了迷,他将这些内容一遍又一遍套在自己的经历中。但这份资料并没有就此打住,在根纳普之后还有维克多·特纳,他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