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与满桂、于涛汇合到一起,当然非常高兴,徐公室的信使也过来了,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河南战役的经过。
大家非常开心,只是谈起侯爷还未苏醒,又都各自叹息,“吉人自有天相,侯爷会没事的,我们还是先将太原拿下吧。”于涛道。其他两人点头,三人带兵绕太原一圈,仔细看了这太原城,发觉不好攻打呀。
太原西有悬山,西北有蒙山,东有汾水,东南有洞涡水,是整个山西的重心,素有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之称。因为晋王在此就藩,城周更达二十八里,墙高六丈,全城包砖。沿着城头墙处,还有角楼四座,小楼九十二座,敌台三十二座,加上外间深达三丈的城壕,可谓坚逾铁瓮。
锐勇军三部人马都没有重炮,要塞型佛郎机在大将军炮面前要逊色不少,而太原城头的大将军二将军炮密密麻麻,强攻肯定不行,会伤亡惨重,火箭还有一些,但也不多了。
他们看太原城难以攻打,城上的杨嗣昌看城外的锐勇军则胆寒,四面八方旌旗如海,一队队骑兵沿着太原城的城墙来回奔驰,轰隆隆的马蹄响声若雷,一下下敲打在城头兵将的心中。
“都是大明臣子,何必如此兵戎相见?”知府蔡晟博叹道。杨嗣昌苦笑,这迂腐夫子,因为苏杭不想做臣子了,所以兵戎相见哪。
当晚,晋王召集城中文武商议对策,得知河南战役的结果,太原文武个个惊恐,脸色发白,腹地承平日久,这些守兵守将很少上过战场、见过鲜血,面对与鞑虏血战过的锐勇军,首要的反应就是害怕。
能有什么对策?有人低声说为乡梓考虑,休戚干戈,有人说坚守待援,最后大家都看杨嗣昌,杨嗣昌只是说暂且坚守城池。
回府之后,杨嗣昌仔细地琢磨眼前的局面。
在曾经的历史上,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发难指责孙传庭阻碍陕西军务,逼得孙上疏申辩。清军南侵,杨嗣昌因力主议和,而与坚决主战的卢象升产生龃龉,杨依仗手中兵权,处处掣肘卢象升,致使其屡战失利,终致炮尽矢绝,战死。
后来,杨嗣昌担任首辅,勇于背锅,对崇祯的胃口,亲自制定策略围剿张献忠李自成,虽然未曾得手,但一直深受皇帝信任,后人说他是不世出的参谋奇才,也有说法,说杨嗣昌是他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能臣。
其实,杨嗣昌只是擅于做官,擅于谋己,大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苏杭已经死了,但锐勇军马上就会全面占据陕西、山西、河南,依朝廷如今的局面,江南也保不住,大明天下将尽归锐勇军之手,眼下不必为皇帝筹谋,不必为太原军民考虑,该当想想自己……唉,苏杭死的可惜了。
锐勇军没有进攻,三天后,镇远侯未死的消息传来,城外锐勇军还射到城头一封信,是镇远侯苏杭给杨嗣昌的亲笔信,杨嗣昌展开,信中镇远侯情真意切,谈了对中国未来的种种看法,深得总督大人的赞同,杨嗣昌当即赞镇远侯乃天下最为远见博识之人。
当晚,太原城的宜春门、迎晖门忽然打开,吊桥放下,锐勇军快速控制这两座城门,后续大军滚滚入城,快速抢占城中要点。
杨嗣昌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