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起原因,一是省钱: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日军占领东三省重要一个原因也是掠夺中国矿产资源以供日军使用,二战中盟军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铁矿石等基础物资,日军不得不精打细算。
二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祟:日本虽然经过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已有四十载,但骨子里的武士道精神并未消除,不怕死、为天皇舍命的武士道精神正好体现在血腥的白刃战中。
因此他们对于白刃战的研究比中国更投入,妄图以此来压制敌方的锐气。
正史上日军对其它国家也不是没有进行过白刃战,如在二战中的亚洲战场上,日军与美苏军队也进行过白刃战,但都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先来观摩日军与美苏之间的白刃战。日军当时的主流战法是,在军队推进到对方阵地前沿,便下令军队在步枪上装刺刀或者使用军刀,近距离对敌人发起冲击。在战争初期,这种近距离刺刀冲锋气势惊人,美军伤亡惨重,对于这种野蛮战法美军也非常头痛。
美军经过实战研究,发现手枪对于近距离作战效果非常好,手枪轻便,射击方向可以轻易转变,但装弹量少,一次只能装置七发弹药,近距离射击完后很难再有时间重新装置。
针对这一特点,美军设计了一种针对于冲锋时的战法:三人为一小组,两人射击,一人子弹打空后,另一个人补上,两人掩护装弹。美军用手|枪这一战法,日军在冲锋时,经常还未到敌方阵地就被报销了,从此日军不敢随便找美军拼刺刀送死了。
至于日苏两军在战场上冲锋的较量,苏联人第一次战争就让日本人尝到了苦头,完全没有给日军表演东洋刀法的机会。
苏军普遍配备冲锋|枪,冲锋|枪以其射击量大、射击精度低著称,面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正好可以发挥冲锋|枪的威力,冲锋的日军在冲锋|枪的射击下,成片的倒下,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阴影。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
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
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当对面的人民军纷纷扬起大刀照头直搂时,日军才想起来:这不是那支专砍脑袋的“万岁师”吗!
通过国家广播的大力宣传,“万岁师”的美名在日本国内也有很大市场,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不但没有被剥弱,反而规模更庞大了。一些听说过的日军官兵不由得摸摸脖子,似乎摸到脑袋还在便长吁一口气。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脑袋没了进不了靖国神社、成了孤魂野鬼,这才是最让人恐怖的。参战日军所能想到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有中村联队在旁边,至不济他们也会把头颅与身体放在一块吧?交战时只要努力提防,总不至于被砍头吧?
“咔嚓”一声,一个大刀队官兵砍断了一名日军挡在头上的步枪,余震让那名日军胳膊巨震。未等他反应过来,大刀顺着半截枪|托滑下,削在了他的手上,引起一声惨叫。
“扑通”一声,那是一名日军趁乱中一刀刺透一名跃起的大刀队士兵,那名士兵同时刀也脱手,砸中另外一名日军的面门…
类似的争斗遍布各个角落,超过八百名大刀队员和两千人的刺刀队员,与两千多人的日军搅在一起,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进行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最大的白刃战。
中村目瞪口呆地看着双方的死磕,在之前的战斗中,他的联队同样打光了子弹。怎么帮队友呢?“败不怕”的第八联队可没有和敌人拼刺刀的勇气,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点,又怎么会在其它的战斗中贪生怕死?
要知道近距决战的惨状要远远超出远距离的交火,一枪毙命也倒罢了,面对面地看着鲜血、肢体、脑|浆溅一身、一脸,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打疯了!”这是中村忍住呕吐前唯一的想法,在一阵急剧的倾泄后,中村脑际反而更加清明:“支那军队有人数上的巨大优势,在装备上和我们不相上下甚至还更胜一筹,现在竟然也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军队,帝国能够战而胜之吗?”
第一次,这种想法萦绕在日军一线指挥官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