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明见,麦之用处,还请听臣道来。”
赵佗拱手,开口道:“麦,因其做成的麦饭难以下咽,常被视作下贱者之食,只供刑徒奴隶吃,故而黔首庶民对于栽种宿麦的意愿并不强。稍有富裕者,宁愿种些其他菜蔬,也不愿种麦。”
“若是大王将这些麦制的食物在秦国推广,庶民知晓麦有这些吃法,不用再去嚼难食的麦饭,自然会踊跃栽种。如此一来,我秦国每年便可多收获许多粮食。”
因为小麦的抗寒能力,这时代的麦子大多在秋冬时播种,来年夏季收获,被称作宿麦。只是麦饭太过难吃,一般人都不愿去吃,故而种麦的积极性并不高,秦国种植小麦的面积也不大。
如果按照赵佗所说的,推广麦食的吃法,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在秋冬种植宿麦,如此一来,变相的就可以增加整个秦国的粮食产量,这就是所谓的增强国力啊!
而且因为麦食的出现,像面条这类美食可以端上富贵者的餐桌,麦饼这类食物更是可以充作军粮,不再只是往昔的刑徒奴隶之食。
秦军的粮食在原本的粟黍之外,得到了扩充。在战争时期,相当于多了一种选择。若是再遇到长平之战和淮阳之战那种消耗甚大的战争时,秦军完全可以借着多出来的麦食,耗死对手。
随着赵佗述说,秦王政以及殿中的诸位公卿皆是听得点头。
面条、麦饼这类食物的出现,确实是有益于国,而非虚言啊!
就在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个中年男子开口道:“少上造所言麦之食法,确有大用。但少上造又说,想要将麦做成这些食物,需要使用石磨将其磨成粉末才行。这样一来,岂不是会有很大限制?”
此言一出,秦王政眉毛皱了起来,众人也脸色一变。
这确实是一个硬性条件,虽然其他粮食,比如粟,吃之前也需要人舂谷,但相比用石磨来磨麦,却要简单的多。毕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置办石磨。
赵佗看了那人一眼,见是左丞相王绾,便拱手道:“王公所言甚是。麦食需要用到石磨,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故而我认为可以在每一个里闾之间,由官府置石磨一台,由里吏管理。利用畜力拉磨,可让里人使用,如此便可解决推行的问题。”
眼见王绾依旧垮着脸,赵佗心中便知道问题所在。
他连忙又道:“建立石磨需要花费财物,看守石磨的里吏需要俸禄,损坏的石磨也需要维修。故而此石磨并非免费供里人使用。官府可让里人每次磨麦时,缴纳些微钱物。如此既不会花费官府的财货,反倒能有所收入。而里人也能在付出些微钱财后,使用石磨,磨麦而食,此乃两全其美之策。”
听到这话,王绾的脸色彻底舒张开了,这东西居然还能从小民手里赚钱,很好。
他对赵佗颔首道:“少上造考虑周全。”
秦王政也笑了。
“赵卿所言甚好,这所谓麦食,确实是有益军国,可让治粟内史推行。今夜,寡人甚喜啊!”
赵佗忙俯首道:“臣微末之言,能益军国,让大王欢喜,便是臣之荣幸。”
低着脑袋的赵佗,嘴角微微上翘,眼中更有笑意弥漫。
秦王政高兴,他赵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这一次弄出面食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口腹之欲吗?
不是。
是真的为了强国强军吗?
有一点,但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促使他赵佗弄出这东西的原因,是为了重新得到大王的宠爱啊!
因为熊启之事,让秦王政对他赵佗这个赵之公族起了猜疑之心,甚至做出试探之举。
在被王翦点拨之后,赵佗常感到心悸。
在秦国,大王就是天。
如果秦王政心里对他产生了猜疑,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赵佗在这时候弄出面食这个东西,不仅有益于以后的领兵打仗。
而且还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是强国强军之策,定能再得大王欢喜。
秦王政这样的君王,最喜欢的便是有能力的人啊。
赵佗抬头。
大王正含笑看着他。
面食差不多了,接在后面的就是关于公主的情节。
这一段发明情节其实也是对“齐代、君心难测”两章的呼应。受到君主猜疑,主角受到点拨后就做出这个对策,显示自己能力,重得信任和重用。这几段情节都是环环相扣,并非无用。而且面食出现后,以后打仗的战术也能更灵活,对全书而言,其实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