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伏首上殿,倒身拜道:“臣孔壬参见吾皇陛下,愿吾皇陛下圣寿无疆。”
玉帝问道:“你不好好辅佐轩辕,来此何事?”
共工禀道:“启奏陛下,只因昨夜燕后山之地突降暴雨,导致洪水肆虐,民生不保,轩辕国君为此大伤脑筋,此时他率众正在祈天,不敢惊动,故此,臣斗胆上殿乞求陛下施令罢雨,以解这方黎庶之危难。”
玉帝闻禀,紧锁眉头又问道:“此处降雨,与你等何干?”
共工道:“臣随国君周游天下,而今正途经此地,国君仁慈,见此情景,岂有坐视不管之理?”
玉帝微微点头,他转向文班之首太白金星问道:“天相,孔壬所禀可有其事?”
太白金星出班回道:“陛下,雷公电母可能是按律行云布雨,昨夜之雨并未上报。”
玉帝道:“传雷公电母来见。”
传令官向殿外大声呼唤道:“玉帝有旨,传雷公电母上殿见驾!”
雷公电母二神闻听传唤,急忙疾步上殿,一起跪拜应道:“小神参见吾皇陛下。”
玉帝问道:“昨晚燕后山突降暴雨,你俩因何不报?”
雷公道:“回禀陛下,今年按照雨部之律,燕后山处该降此雨,臣等不敢违之。只是按律几时布云、几时行雨便是,无须再报。”
玉帝听了,虽说有些不悦,但也没有理由大发脾气,他只是口带埋怨言道:“雨部真是不长眼睛,非等这个时候降下暴雨吗?难道你们不知道轩辕正在这里巡视吗?”
雷公电母相视一眼,同声答道:“回禀陛下,轩辕至此,我等并不知晓。”
玉帝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好了,你们不必啰嗦。传朕旨意,速速召回布雨兵卒,罢雨晴天,不得有误。”
二神得令下殿。玉帝对共工说道:“孔壬,事已办妥,你下界去吧。”
共工谢过天恩,出了南天门,疾步驾云向燕后山嫘祖洞赶来。
且说,共工魂魄复体之后,见黄帝与众人仍在祈求上天。
忽然,暴雨乍停,云消雾散,天空晴朗。
众人见了无不欢天喜地,纷纷跑出洞来仰天长啸,感谢上苍恩慈。
黄帝急忙赶到山边向四下望去,却见洪水也已消退,心情自是舒适了许多。
再看,山径小路上,有一人正向山上走来,黄帝知道俞伯退洪归来,连忙走下去迎接。
俞伯施礼道:“拜见国君,臣将洪水泻走,回来交令。”
黄帝扶起俞伯,和蔼的笑道:“俞伯免礼,今日洪水消退,你当首功一件。快些回洞歇息去吧。”
这时,众人也都围了上来问候俞伯。
黄帝此情形,觉得不易打扰,便独自一人向山下走去。
黄帝要下山,众人当然知道,先是力牧抢先几步来到黄帝跟前,问道:“敢问国君,此时下山是否去体察灾情?”
黄帝用手一指山下桑林说道:“此间许多桑树被洪水冲倒,急需尽快重新整植才是。”
力牧点头称道:“是,请国君吩咐。”
他们来到山下时,却见许多民众动手扶植桑树,未加多想,便一齐溶于忙碌的人群当中。
轩辕黄帝身为一国之君,与民众同是一把土一把泥地劳动着,使这方百姓见了,倍受感动,无不更加勤快。
且说,一连数天,黄帝率众将帮助人们一起扶植桑树。
在这几天的劳动中,人们感到黄帝既是一位高大非凡的国君,又是一位极为平易近人和十分和善的老熟人,人们愿意和他搭话聊天,有说有笑,而黄帝也愿和人们东拉西扯、谈天论地,并不局一格地畅谈天下所有事情。
有时他向人们提问题,也有时人们向他提问题,一边干活一边解答,谈笑风声,十分亲热。
言谈中,人们得知国君率众正在周游天下,有人好奇地问道:“不知这天下到底有多大?你几时才能巡遍九州华夏?”
黄帝听了此话颇有些感触,心想:是啊,若大个九州华夏,自己曾立誓要踏遍三山五岳、五湖四海,这就是自己毕生之宏愿。
然而,在途经燕后山时,却遇到了诸多事情,转眼过去了多日,又该是登上新征程的时候了。
于是,他在返回嫘祖洞的山路上对力牧说道:“此间事情均已办妥,再过两日扶桑完毕,让众人稍作休息,便可动身他乡了。”
力牧表示赞同,他俩站在山坡上,回首望着燕后山一草一木,又看看脚下这条山径,力牧感慨地说道:“虽说在此间寥寥数日,但也总觉得有种惜别之感。此番一别,只恐今生再也无缘涉足于此了。”
黄帝当有同感,可他非常深沉地长叹一声说道:“苍天嘱托,众生期望,曾立宏图之志,天底下漫漫长路,誓必无不涉于足下。路自去,能有几多回程?只一次踏足,也可称一生之幸也。”
力牧知道,虽然国君乐道此说,但他对此地的情感要比自己深厚得很多。
至于皇妃嫘祖,此处则是她的根源所在:半生的荣耀功德,半生的喜恕哀乐,论情论理,比起其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她为了天下苍生,为了能使夫君早日完成毕生大业,她又不得不忍弃离开这方热土.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