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知道在汉代的时候,虽然不像后来的明清那样逼着人做死忠,乱世讲究个良禽择木而栖,但是如果你真的敢一会跳槽到这里,一会又跳槽到那里,多半你跳槽到的地方也会怀疑你的忠诚度,有点什么机密泄露就会先想到是你干的,而且多半不会重用你,要知道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这等明主,在收降敌将时也是非常看重对方的气节的,像曹操就是对于主动投降的蔡瑁、张允之辈虽然不得已要用,但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先把他们咔嚓了,在反观张辽和文聘这样的硬骨头,不惧死亡,不主动乞降的将领,曹操反而放心他们,觉得他们有气节;蜀汉后来也是一样,像是魏延之流,纵有大功又有大才,一样一直被猜忌,诸葛亮死后扔不忘记带他一起走,而死活不投降的黄忠,却能得到极高的信任和评价,官拜五虎上将;这其实说明了一点,其实你作为一个武将或者谋士其实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你赶上一个好主公就是命好,要不然就是你的主公投降给了一个好主公也算你命好,但是若是你自己主公投怀送抱去拥抱明主,多半不会有太好的下场,这也是很多牛逼人物的悲剧所在,明明知道自己的主公是废柴,却还是要和废柴队友一起去和神一样的对手去作战。
所以对此时此刻的贾诩来说,其实他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此时不投奔刘辩,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智慧如贾诩,早就权衡好其中的利弊,所以他开出条件也只是想试试刘辩心中对他是否重视,至于真正的硬实力,他是并没有奢望的,因为在目前贾诩所知道的中原诸侯中,没有一股势力可以与董卓相抗衡,那么投奔谁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贾诩是穿越人士的话,知道董卓在有两年就被他那干儿子吕布杀了的话,贾诩现在自然不会这样做选择了,但他毕竟不是穿越众。
刘辩此时并不知道贾诩脑子里想了这么多,他按照后世的一些对历史的了解和当今历史的一些改变结合了起来,做出了判断,说道
“文和先生,依我之见,当今天下董卓并不足虑;董卓虽挟持天子,手握雄兵,但其本质不过一跳梁小丑的角色,纵有匹夫之勇,但无雄霸之能,上不得天子、士大夫的支持,下不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左右之人盼取而代之,不出三年,不用天下诸侯出手,长安自乱矣”
说完看了看贾诩的表情,从贾诩的表情中看到了一丝不可置信,其实贾诩的想法与刘辩不谋而合,这也正是为何贾诩想弃强大的董卓而投奔弱小的刘辩的原因,但贾诩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长期观察和分析所致,而刘辩初到长安,并不了解长安的政治生态,却也能做出如此的判断,着实让贾诩惊奇,但贾诩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像刘辩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示意刘辩继续说;刘辩当然是靠着他后世对后汉历史的了解才敢这么说的,他一看贾诩惊讶的表情也兴奋起来,继续说道:
“而当今天下真英雄者只有三家;陈留的曹操;此人现在虽然如今势力不大,但此人胸有大志,极擅用人,颇懂借势,他日定成我东面大患;其二是江东孙氏,虎踞江东,借长江天险,坐山观虎斗,看着中原各诸侯厮杀,等待当渔翁的机会;其三便是平原刘备,此人城府深不可测,虽将不过关张,兵不过数千,但我观此人有取代天下之大志,一旦得到机会必然变化为龙,在不可档”
刘辩一通的胡扯着,这就好像是后世的数学题,你已经知道了结果然后在反向推理出过程一样。
贾诩听后,默默思索片刻,依照贾诩的判断,并没有在乎,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叫刘备的人(历史上华雄不是被关羽杀的,是孙坚杀的);而依据贾诩的判断认为未来天下会呈现南北两极,也就是北面三家袁绍、曹操、和刘辩,而刘辩的机会就在于趁着董卓以后必将面对的那场内乱之际,收复关中成为北方的第三股势力;而南方则是刘焉、刘表、孙坚。这六方势力很可能就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互相攻伐、互相联盟,就像以前的春秋战国一样。贾诩的想法也不能说不对,不过毕竟有历史的局限性。
可贾诩之后说的话,则让刘辩在也不觉得贾诩有时代的局限性了,惊的刘辩不行不行的。。。
(未完待续。。。。。)
(PS:这几天状态稍差,更新的却是有点水,下一章开始就有料喽,能看完前几章水的留下来的都是真爱啊,造币总厂再此感谢支持的朋友,祝你们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