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时是詹姆斯·卡梅隆租用了直升机,亲自拿着摄影机在直升机上拍摄了自己想要的画面。
因为直升机租赁的一些问题,导致拍摄断断续续的,导致《阿凡达》剧组在张家界耽误了好多时间。
如果当时詹姆斯·卡梅隆有章昊开发的这套全新的摄影系统,工作将会轻松很多很多。
不光如此,前面开发的泰坦机械臂,用生产汽车的机械臂来拍电影,亦或者《地心引力》里开发LEd灯箱等等。
这些在所有的幕后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影迷也能了解到,章昊在走向顶级导演的路上,可不只是会讲故事,玩技术也是一流的。
也因此,在乔治·卢卡斯退休,詹姆斯·卡梅隆摸鱼的这段时间,章昊也被称为新一代技术流导演。
注意,这称号不是章昊自己找人吹嘘,也不是国内媒体吹嘘的,而是北美那边媒体对章昊的看法,或者说偏见。
实际上,自从章昊执导的《黑暗骑士》大获成功之后,北美一些媒体极力否定章昊对这部电影的贡献,还有《黑暗骑士》的艺术造诣。
但影片引起的讨论和热度,还有全球将近十七亿美元的票房都放在那里,又不能忽视它。
所以西方一些媒体,极力否认章昊已经迈向电影大师的事实,称他为技术流导演。
这意思不就是说,章昊是玩技术成功的,但并不是新的东方电影大师。
宁愿承认章昊玩电影技术先进,都不愿承认在电影文化上章昊的成就,这就是西方媒体的尿性。
甚至为了打压章昊在全球范围内的名气,西方媒体开始吹捧国师陈鸽子王家卫等老一代导演,称他们才是真正的东方电影大师。
国师执导的《长城》,甚至被《纽约时报》列为2016年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
标题写得很好:“全面超越克里斯·章的电影美学和艺术,国师张,当之无愧的东方电影大师。”
这标题都已经图穷匕见了,可见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章昊的堤防。
当然,华纳和章昊合作处于蜜月期,旗下的媒体自然会站出来维护章昊。而且华语电影圈取代好莱坞,目前还是痴人说梦。
所以西方媒体对章昊的所有忌惮,都停留在媒体舆论上。
要是进一步限制,很有可能来一个国会立法限制了。
不要以为一个拍电影的不可能受到如此大的针对,那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和平演变和文化输出战略,是人家的长期国策。
电影就是文化输出战略的桥头堡,好莱坞就是全世界电影文化的中心。
奥斯卡一个地区性奖项能做到全球认可的影响力,无数电影人以得到奥斯卡为荣。
而且,在二十一世纪还能看到清君侧这种事情发生,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茫崖这块地方,其广袤无垠的风景,被无人机摄影拍摄下来,同时在监视器上面,章昊也看到了实时传输的画面。
“可以了,效果很好,飞回来吧!”
蒋惜把无人机飞回来收好,里面保存的素材后期还要剪辑的。
说到剪辑,其实也是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工作。
因为素材太多,制作周期紧张的缘故,后期制作的剪辑团队一分为二。
大部分留在京城,对特效工作室在那里他们可以跟视效和声音团队紧密协作,以便赶上进度。
另外一部分则跟组,和章昊一起随时处理实拍镜头的剪辑工作。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管理大量素材,并且同其他团队成员高效协同,章昊和剪辑团队选择了 Avid的剪辑软件和共享存储系统。
这么多的摄影机,这么多素材,确实是相当挠头。
很多工作全靠了剪辑师和技术团队,才能让章昊尽可能早地着手剪辑。剪辑师和技术团队帮章昊整理、预处理每天的样片以及大量的数据。
剪辑团队共使用了 10台 Avid media poser非编,全部接入 Avid ISIS共享存储系统。
随着项目的推进,存储容量也一扩再扩。
此外,《火星救援》是 3d拍摄,并且也以 3d进行制作的。
剪辑组将 media poser的 3d功能完全开发出来了。
有了当年《地心引力》积攒下的经验,此次《火星救援》的剪辑采用了更好的双眼模式,即每只眼的素材都是独立的全分辨率文件。
当初拍摄《地心引力》时,剪辑团队只能用降过分辨率的 Side-by-Side。
这次的双眼模式的视频质量更高,而且现在 media poser的 3d特技调整也比那时高级多了,这让《火星救援》的 3d剪辑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了,怎么这么多系统,都是英文字母,为什么不换成中文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好莱坞开发的,章昊团队偷师学过来的。
翻译成中文,章昊也不知道该取什么名字好,索性就用老外取好的名字。
毕竟团队成员都在好莱坞工作过,对这些称呼和系统的工作方式都很熟悉。
名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以及能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如果抱着敌视的态度,觉得学人家洋气叫英文名,就不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了,和我带清的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
如果这都非要说舔,章昊也没办法,只好随他们去吧,反正不耽误章昊拍电影发财。